国际潮团总会主管刊物《世界潮商》杂志

潮韵绘江海,“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沪登陆,潮籍名家力作绽放浦江

2025-10-25 10:50 来源: 汕头发布

在中国蜿蜒的海岸线上,岭南与上海,两地同属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带,体量不同却气质相连的地域,均孕育出繁荣的海洋文明。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岭南的船只曾扬帆丝路,将拼搏精神远播四海;而上海则在外滩的钟声里,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成为东方明珠。海洋,赋予两地开放与包容的基因。

在中国美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澎湃浪潮中,岭南画派与海派美术是两座醒目的灯塔。它们隔空相望,却非孤立地闪光,而是在思想、人员与实践中交织出一段深刻而亲密的同为革新者的渊源。这段关系,并非简单的师承,而是一场基于共同革新理念的对话与共进。

历史的沉淀,让它们各自绽放独特文化光芒。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江海之约——南粤大地的水墨与黄埔江畔的丹青,共同绘就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美学底色。

近日,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核心活动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登陆上海美术馆。这场学术盛宴,揭开了粤沪两地百年艺术对话的深邃篇章,也在百年美术史的长卷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图片
《黄山春游》 赖少其 1995年 中国画
68cm×68.5cm 广东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展览规模盛大,汇集近现代至当代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800余件(套)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十余个门类,以七大主题板块与三大特别专题交织叙事,每一件展出作品都承载着广东美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文化基因,立体呈现广东美术百年发展脉络。






图片
《藤韵》 方楚雄 1999年 中国画
178cm×130cm 广东美术馆藏


在展览的当代板块中,呈现出潮籍艺术家“在地创新”与“全球表达”的深度融合。本次展览汇集饶宗颐、赖少其、张望、林墉、方楚雄、许钦松、方土、郑阿湃、林蓝等众多“老中青”三代潮籍名家的作品参展。作品既展现了潮籍艺术家对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他们在主题性创作上的创新探索。这不仅是个人艺术实践的集中呈现,更成为广东美术“扎根本土、勇于实验”精神的鲜活注脚,为粤沪两地艺术对话注入独特的潮韵力量。






图片
《丰碑》 许钦松 2011年 中国画
240cm×600cm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蓝认为:“回望百年广东美术,其革新精神一以贯之。”潮籍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精神——既深植传统,又勇于突破边界。






图片
《淋漓》 林蓝 2020年 中国画
300cmx75cm×4


作为广东美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动者,本次展览从“历史脉络”“实践成果”“精神传承”三个维度,重新定位广东美术的贡献与地位,而潮汕籍名家群体的参与,正是广东美术“中西对话先行者”与“现代转型广东范式”的生动体现。






图片
《公社假日》 林丰俗 1972年 中国画
77cm×68cm 广东美术馆藏


展览同期,粤沪两地还将依托海洋文化基因与革新传统,通过共建艺术家驻地、联合策展、跨区域馆藏资源共享等机制,为包括潮籍艺术家在内的创作者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成为展现广东美术力量的重要亮点。






图片
《雪夜送饭》杨之光 1959年 中国画
290×119cm 广东美术馆藏


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岭南的象征是木棉。两种花的树形、花形、花期相近,但花色不同。前者冰清玉洁,后者热烈绚烂。岭南画派与海派绘画的美学风格,正如木棉之与白玉兰,绽放出美美与共的百花园。潮籍艺术家的展品佳作,也在这个百花园里占有一席之地,共同绽放。






图片
《淬厉新之》 王绍强 2024年 中国画
40cm×40cm×105


此次上海大展

不仅是对百年艺术历程的回顾

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

我们所见的

不仅是艺脉的传承

更是中华文明在

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的当代图景





Copyright © 世界潮商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北京创众云联科技有限公司